初审编辑:孙海燕
责任编辑:李乐涛
孙庄村孙胜兴向记者展示1981年和孙大石先生的合影。照片中左一为孙大石,后一为孙胜兴。
孙大石1999年捐资修建的孙大石希望小学至今犹在。
孙大石为孙庄捐资修建了老年人活动中心。
大众网聊城·海报新闻记者 侯晓
马颊河畔出了两位国画巨匠
马颊河,原名赵王河,老高唐人也称之鸣犊河,最早起源宋朝,文化气息浓厚,人杰地灵果不其然。马颊河畔出了两名大画家,一名是李苦禅,一名是孙大石,对此高唐人至今津津乐道。
孙大石的故里孙庄村坐落在这马颊河的西畔。1919年11月,孙大石出生于此。孙大石原名孙瑛,他幼时家贫多病,母亲让儿子拜一巫婆为干娘,起小名“石磙儿”,希望他健康长寿,这便是“孙大石”名字的由来。
李苦禅的故里李奇庄坐落于马颊河东畔,与孙大石隔河相望。孙大石童年时期深受李苦禅的影响,立志要成为一名画家。14岁,孙大石去夏津县拜师学艺,最初他在皮箱上画装饰画,小小年纪便展露过人天分。两人真正第一次谋面却是在1982年的北京三里河寓所,当时的李苦禅已风烛残年,大有相见恨晚之意。次年,李苦禅便因心脏病突发去世,为孙大石留下无尽遗憾。
不过因两人的经历不同,作品风格也有差异。李苦禅的绘画作品大多源于童年生活,渔船、虾鱼等是他的创作素材。孙大石的经历相对丰富,常年的海外旅居生活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多样化。
珍贵老照片牵出一段往事
在高唐县孙大石美术馆,有不少关于孙大石的资料记载,其丰富的人生经历让人肃然起敬。
他经历过战争年代,在战壕里,孙大石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,始终没有停止创作,他用手中的枪和画笔两种武器与侵略者战斗。
孙大石后来弃军从艺,成为职业画家,在多国举办个展。他多次被中央领导人接见,其多件作品被中央领导人作为国礼赠送外国首脑。
1979年,孙大石结束近十年海外旅居生活回到故里。他捐资助学,将全部家产、图书、文物、创作和收藏的绘画精品全部无偿捐给高唐县人民政府。
时光流逝,在孙庄,关于孙大石的回忆已非常少。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说从未见过孙大石,只听说他多年前回过一趟老家。
即便如此,大众网记者还是发现了孙大石仅存的印记。一张拍摄于1981年的珍贵老照片勾起一位62岁孙胜兴老人的回忆。
当年,还是毛头小伙子的孙胜兴亲历孙大石回老家。孙大石拜访同村发小,两人合影留念,孙胜兴作为陪同。在孙胜兴的印象里,孙大石爱笑,健谈,举止儒雅,他与发小促膝长谈,聊得都是小时候的故事。不过,未等腼腆的孙胜兴搭上话,孙大石便匆匆离开孙庄。
孙胜兴老人说,孙大石回孙庄在村里引起轰动。“那个大画家回老家了!”村民一窝蜂前来围观。也就从那一年,孙大石离开后,鲜有人再见孙大石。
子女眼中的父亲开朗有爱心
在高唐人及圈内人眼中,孙大石是一位爱国画家,同时还是一位慈善家。
1979年,回到祖国的孙大石曾挥笔这样写道:“少年立志在四方,足迹踏遍远重洋。看破人间天下事,泥土仍是老家香。”
他淡泊名利,乐善好施。除了捐资修建孙大石希望小学,孙大石还捐资为高唐一中、二中设立永久奖学金,与高唐县政府合资修建孙大石美术馆。
近几年,孙大石还为老家修建了老年人活动中心和水泥路。老人生前在日记里写道,钱多了,如果不为国家,为人民做点事,连卫生纸也不如。
那么,在其子女的眼中,孙大石是怎样的一位父亲呢?
孙大石的儿子孙庆胜说自己的父亲性格积极,阳光,非常开朗,喜欢结交朋友,而且很有爱心。
在教育子女方面,孙庆胜说,对他影响最深的当属父亲的奉献精神。他时常教导儿女要做一个感恩和甘于奉献的人。
在实际中,孙大石的确做到了。
初审编辑:孙海燕
责任编辑:李乐涛